常熟市司法局:“三大工程”铺就乡村振兴鲜亮法治底色
辛庄镇:宅基“大管家”促进乡村“微治理”
日前,辛庄镇洞港泾村举行村民议事会,在村党委书记巫优提议下,经过充分讨论,为高家坝宅基选出一支负责宣传发动、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综合治理的“宅基管家”队伍。 今年以来,辛庄镇在4个村4个宅基试点推行乡村“宅基管家”机制,推动私人区域自我维护、公共区域轮值维护,凝聚自家环境我负责、宅基环境我有责的思想共识,完善村民自我管理机制,用“绣花功夫”做好农村人居环境常态长效管理,相关做法获《新华日报》报道“点赞”。
梅李:“微创新”让社会治理无“微”不至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梅李镇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末梢”治理,通过形式多样的“微创新”,激活社会治理的“新动能”,全面提升梅李的“颜值”与“气质”,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市检察院:汇聚“1+1+1>3”合力 链接智慧“e”平台 奏响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司法保护最强音
近年来,市检察院秉持“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总体要求,积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规定,联合市公安局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保护中心,即“一站式”保护、“一键式”救助和“一体化”预防,探索打造“新起点”智慧帮教平台,力求形成最大救助、最全保护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
市委组织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走出乡村振兴“常熟路径”
农村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近年来,常熟市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奋力走出乡村振兴“常熟路径”,相关做法得到江苏省委组织部、苏州市委组织部推广。
市检察院:打造“新起点”智慧小程序 运用“观护码”实现未成年人帮教新拓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规定,近日,常熟市人民检察院积极打造“新起点”司法保护智慧小程序,在微信APP中探索运用“观护码”,实现“帮教矫治、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综合治理”融合,提升未成年人考察帮教工作智能性、实时性、便捷性,切实在观护帮教环节履行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主导责任。
常熟邮政管理局:推进快递末端配送“虞快共配”平台建设,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群众快递购物消费方式进一步增强,快递小哥工作量进一步增大,不见面投递给末端配送提出了更高要求。常熟邮政管理局在做好疫情防控、行业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致力于解决快递末端“最后一公里”投递难等共性问题,持续探索推进快递末端共配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建设具有常熟地方特色的“‘虞快共配’虞城快递驿站”,为快递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再添生力军。
市纪委监委:推进新社会组织监督工作 整治行业乱象 推进社会治理
近日,常熟市流水琴川和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承接了该市红色季公益采购项目,涉及资金13万余元。对此类政府服务项目开展跟踪监督检查,已成为该中心纪律检查小组的工作新常态。 当前,常熟市登记在册的新社会组织共有1106家,会员中有党员数千名。这些新社会组织不仅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还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购买服务,如何监管好数额庞大的服务经费,成为当下一个全新的课题。去年以来,市纪委监委探索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中设立党的纪律监督组织,开展纪律监督工作,以监督保障促进新社会组织行
市民政局:“1+3”模式打造“睦邻空间”项目 营造睦邻友好社区
近年来,常熟市深化“三社联动”模式,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积极探索开展“睦邻空间”项目。“睦邻空间”服务项目主要是指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社会工作为切入点,以提升村(居)自治能力为目的,通过服务项目的开展,充分调动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营造睦邻友好的和谐社区。 “1+3”模式丰富项目服务内涵。“睦邻空间”项目由“1+3”模式组成,其中“1”是指“1个核心项目”,即“党建引领服务”,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助力村(居)党组织开展丰富接地气的党建活动,依托各类服务项目,突出
政企合作便民,科技赋能畅行,“江南爱停车”走出智慧停车常熟路径
为缓解公共停车场“兜圈找位、排队缴费”等痛点、难点问题,自2016年以来,常熟市城管局主动探索实践,以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为契机,以做优民生服务、助力营商环境为目标,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架构成熟、运行高效的“江南爱停车”智慧停车平台,集停车数据接入、泊位信息发布、停车费支付、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走出“政企合作便民 科技赋能畅行”常熟路径,并在陕西汉中、苏州太仓等地落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