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检察院秉持“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总体要求,积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规定,联合市公安局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保护中心,即“一站式”保护、“一键式”救助和“一体化”预防,探索打造“新起点”智慧帮教平台,力求形成最大救助、最全保护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
一、强化硬件要素保障,汇聚“一站式” 规范保护合力
一是“一站式”取证中心配置到位。市检察院联合市公安局在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内设置未成年人案件“一站式”办理中心,配置讯问室、询问室、心理疏导室、听证室、亲职教育指导室等5间及隔离观摩区,配备脸部识别系统和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实现对未成年被害人“全面一次询问”。同时,该中心以远程询(讯)问系统为技术支撑,覆盖全市32个派出所一线办案点,实现随时、全程、快速对接案件信息,拓展办案中心空间“辐射”区域。二是“一站式”法律援助支持到位。与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签署协议,由市法律援助中心选任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组建专业化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在“一站式”中心值班服务,同时简化性侵害案件未成年被害人申请法律援助流程,确保未成年被害人获得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三是“一站式”公益监护人库引入到位。为解决外来未成年被害人占比高、合适成年人落实难的问题,该院联合教育、民政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支200余人参与的公益监护人队伍。2020年至今,公益监护人作为合适成年人参与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113件 116人,有效保障了诉讼活动中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二、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汇聚 “一键式”联合救助合力
一是开辟线上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快捷平台。该院于2018年自主研发国家司法救助智慧平台,并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司法救助渠道,未成年被害人及其监护人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检察门户网站注册申请,仅需在线填录相关信息即可完成“一键式” 申请。平台自动测算救助金额,并生成案件救助参考方案。二是推出线下“1+N”社会救助联动机制。依托智慧救助平台,“一键式”链接团委、妇联、公益团体等社会救助资源,采取“司法救助+公益救助”双管齐下的模式,为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成员量身设计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现已向全市范围内被性侵儿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医疗服务27人次。三是搭建全流程心理抚慰帮教救助机制。联合市公安局将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20余名政法干警组建成政法心理咨询团队,并引入市心理协会的5名专业心理医生协助心理咨询团队,发挥法律知识和心理咨询双重优势,在办案全过程帮助未成年被害人恢复正常生活,先后对20名未成年人开展心理救助,已于2021年4月实现刑事案件被害人心理帮助全覆盖。
三、依托内外多元联动,汇聚 “一体化”精准预防合力
一是加强内部一体化建设。出台《关于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执行检察、民事行政、控告申诉检察业务一体化办理的工作方案》,建立跨部门对接联络员制度和定期联席会制度,启动保护未成年内部联动“蔚蓝计划”,通过信息实时互通、线索及时移送、联合办理案件、联合开展预防等形式,将未检“一体化”职能落实到检察相关业务各环节。二是加强外部一体化建设。为解决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隐蔽性强、发现难、报告难、干预难、联动难、追责难等问题,联合公安、教育、卫健等部门会签《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工作意见(试行)》,在苏州地区率先探索建立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覆盖全市113所中小学校和 80余家医疗机构。
四、拓展智慧帮教触角,创新 “一码通”动态监管路径
一是“一码通录”,直观量化评估帮教效果。为解决帮教中接收帮教信息被动、滞后性等弊端,打造“新起点”司法保护智慧小程序,在微信 APP 中探索运用“观护码”登录微信 APP 小程序,实时查阅帮教对象地理位置、学习打卡等动态情况,生成阶段性表现分值,并按照“安全、预警、危险”三层风险等级,呈现绿、黄、红三色。二是“一码通帮”, 分设账户打造多维帮教。针对检察官、帮教对象、监护人、司法社工等不同主体,分设不同角色账户及操作权限,运用“观护码”有效联动各方力量共同实施帮教。至今已有 6名未成年人在小程序完成在线学习、提交思想小结、报名公益服务等。三是“一码融合”,立体化帮教护航成长。通过小程序引导司法社工监督帮教对象完成帮教任务,实时向检察官反馈帮教动态,帮教小组便于线上“远程约见”的平台上提供亲职教育、心理疏导等措施,实现“帮教矫治、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综合治理”融合,提升未检考察帮教工作智能性、实时性、便捷性,切实在观护帮教环节履行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主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