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1+3”模式打造“睦邻空间”项目 营造睦邻友好社区

发表时间: 2021-04-06     来源: 常熟市域社会治理     浏览量:3832 次

市民政局:1+3”模式打造睦邻空间项目 营造睦邻友好社区

近年来,常熟市深化“三社联动”模式,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积极探索开展“睦邻空间”项目。“睦邻空间”服务项目主要是指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社会工作为切入点,以提升村(居)自治能力为目的,通过服务项目的开展,充分调动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营造睦邻友好的和谐社区。

“1+3”模式丰富项目服务内涵“睦邻空间”项目由“1+3”模式组成,其中“1”是指“1个核心项目”,即“党建引领服务”,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助力村(居)党组织开展丰富接地气的党建活动,依托各类服务项目,突出党员带头作用,鼓励多方参与,共建社区睦邻空间。“3”是指“3个基础项目”,包括“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构建社区公益资源支持网络、开展个案服务”。项目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社区主导、社会组织策划实施,系统整体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精细化、品质化。

党建引领为核心,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党建引领文化”,丰富群众精神家园。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村(居)实际,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党建引领环境”,打造社区优美生态圈。依托街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环保类主题党日活动和党群志愿服务;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常态化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党建引领品牌”,培育各类党建特色项目。结合村(居)实际,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探索“一社区一特色”党建品牌项目;培育社区党员骨干,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激发社区党建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协助社区发掘和培养村(居)民骨干,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调查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党群议事会,利用“开放空间”等议事模式开展民主协商,围绕村(居)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动员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构建社区公益资源支持网络,多方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培育义工、志愿者等社区公益服务队伍,为社区社会组织增能培力;主动了解居民的需求与问题,持续性开展社区资源的梳理、整合与跟进服务,通过挖掘社区能人资源、社区成员的志愿精神、历史文化资源,链接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构建起社区资源支持网络,提升社区资源利用效率。

开展个案服务,提供特殊困难群体精准救助。充分发挥专业社工机构的专业优势,结合社会救助“一户一档一策”工作,对陷入困境的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援助、资源链接、心理辅导、压力释放等个案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社工对低保对象进行需求评估和救助方案设计,再根据困难人员的具体需求对接相应部门,为其解决具体困难。

多管齐下推动社区多方协同“睦邻空间”项目实施以来,专业机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理念、服务观念进一步转变,居民参政议事热情明显提升,志愿精神得到激发,社区公益氛围日益浓厚。

“党建引领”有效推进“两社党建融合新机制”建设。以党建为引领,以组织为纽带,鼓励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建有党组织的机构经常性联合项目所在村(居)党组织开展活动,支持未建有党组织的机构的党员经常性参与项目落地村(居)党组织的活动,通过互动共建,持续探索“两社党建融合机制”建设。

有力推动基层民主协商,居民议事能力不断提升。打造两平台双议事”协商机制,明确开展“8+X”村(居)民议事会的议事模式,要求全市各社区根据要求、结合“睦邻空间”项目的开展,积极探索村(居)民议事模式,推动基层民主协商,鼓励群众参与,商议商讨群众事、身边事。在“睦邻空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社工发挥沟通居民、居委会的桥梁作用,有效促进了社区内部的民主协商。

公益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基层志愿力量整体提升。“构建社区公益资源支持网络”作为“睦邻空间”服务项目的“1+3”服务内容中的重要一环,要求通过开展相关项目,挖掘并助力社区内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社区自身公益支持网络。项目培育培养了一大批志愿力量,初步形成了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公益资源三位一体的社区公益支持网络。

精准救助社区困难群体,以专业个案化解社会矛盾。“睦邻空间”项目通过个案服务对社区困难群体开展精准、定向帮扶,各项目执行团队已初步完成了为每个社区或村的个案对象进行接案的工作,个别实施方已为个案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通过入户探访、心理帮扶等工作使个案对象处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