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锚定项目创新 特色推进“美丽常熟”建设
为加强和创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常熟特色品牌,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面向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征集“美丽常熟 虞城善治”创新特色项目,切实以项目化方式推进“美丽常熟”建设。
沙家浜镇: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春来治和”品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苏州市委、常熟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近日,沙家浜镇举行“春来治和”市域社会治理品牌项目发布仪式。
市纪委监委:推进新社会组织监督工作 整治行业乱象 推进社会治理
近日,常熟市流水琴川和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承接了该市红色季公益采购项目,涉及资金13万余元。对此类政府服务项目开展跟踪监督检查,已成为该中心纪律检查小组的工作新常态。 当前,常熟市登记在册的新社会组织共有1106家,会员中有党员数千名。这些新社会组织不仅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还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购买服务,如何监管好数额庞大的服务经费,成为当下一个全新的课题。去年以来,市纪委监委探索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中设立党的纪律监督组织,开展纪律监督工作,以监督保障促进新社会组织行
市民政局:“1+3”模式打造“睦邻空间”项目 营造睦邻友好社区
近年来,常熟市深化“三社联动”模式,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积极探索开展“睦邻空间”项目。“睦邻空间”服务项目主要是指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社会工作为切入点,以提升村(居)自治能力为目的,通过服务项目的开展,充分调动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营造睦邻友好的和谐社区。 “1+3”模式丰富项目服务内涵。“睦邻空间”项目由“1+3”模式组成,其中“1”是指“1个核心项目”,即“党建引领服务”,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助力村(居)党组织开展丰富接地气的党建活动,依托各类服务项目,突出
市司法局:首创跨区域联合矫正新模式
市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常福分中心于2020年10月挂牌成立,融合虞山街道、常福街道、海虞镇三个板块矫正执法力量,负责管理三个板块139名社区矫正对象、620名安帮对象和60名后续照管对象。自分中心成立以来,在司法局的具体指导下,着力强化力量资源融合和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跨区域联合矫正新路径,全面打造集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矛盾化解、法律服务、心理服务、职业指导于一体的跨区域社区矫正模式,形成了“1+1+1>3”的集成效应,不仅实现了人员的“物理组合”,更实现了工作的“化学聚变”。
浙江绍兴:探索乡贤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浙江省绍兴市自觉扛起“枫桥经验”发源地使命担当,积极探索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定。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助推“中国之治”再创新奇迹。
政企合作便民,科技赋能畅行,“江南爱停车”走出智慧停车常熟路径
为缓解公共停车场“兜圈找位、排队缴费”等痛点、难点问题,自2016年以来,常熟市城管局主动探索实践,以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为契机,以做优民生服务、助力营商环境为目标,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架构成熟、运行高效的“江南爱停车”智慧停车平台,集停车数据接入、泊位信息发布、停车费支付、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走出“政企合作便民 科技赋能畅行”常熟路径,并在陕西汉中、苏州太仓等地落地推广。
上海奉贤: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打出“贤”品牌
作为首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上海奉贤部署打造“贤城法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特色品牌。2020年12月14日下午,上海奉贤召开“贤城法治,我们在行动”媒体沟通会,向社会各界通报这一品牌建设的内涵与成果。 “贤城法治”缘于“贤”、基于“法”、重在“治”,是一种以“法”为基础、以“治”为抓手、以“贤”为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探索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县域社会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点,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近年来,常熟立足县域定位,紧贴县域实际,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作用,着力在治理架构科学化、治理方式系统化、治理制度集成化、治理手段智能化“四化”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常熟特色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