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治理“普陀模式”

发表时间: 2021-06-24     来源: 常熟市域社会治理     浏览量:7541 次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按照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要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径,构建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关口前移、一站解决、最多跑一地”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普陀模式”,为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舟山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7年,普陀在浙江开先河,成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发源地。十余年间,“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模式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基层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的品牌工程。

如今,普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部门资源,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城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个个基层创造、一条条治理妙招在此开花结果,托起“善治”大局。

“党建+一个中心”铺开基层治理组织网络

“他们两个失联了,我们的劳务报酬还没拿到,这该怎么办啊?”2019年7月,普陀某水产门店30余名从事绑扎螃蟹的务工人员向普陀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求援,反映门店经营人翁某和刘某失联,22万余元劳务报酬却没有支付。而且,这批务工人员虽然持有记工单,但仅记录务工日期、绑扎数量和工资金额,却无经营人签名确认。

涉案人员多,欠薪证据效力待定。中心当即启动重大疑难案件会商研判机制,召集入驻中心的诉讼服务中心法官、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调委会调解员和门店所在地街道司法所、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分析研判案情。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刘某到中心接受调解,并对欠薪事实、欠薪金额进行了逐一签字确认。最终确认此案涉及务工人员79人,欠薪金额20余万元,一起较为复杂的群体性欠薪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从“碎片化”办理到“一条龙”服务。2017年12月,普陀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了集矛盾化解、信息指挥、诉讼服务“三位一体”的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将“最多跑一次”理念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

中心陆续吸纳网格管理中心、“四个平台”指挥中心、公共服务法律中心、医疗纠纷调处中心等15个部门,以及海事渔事、劳动争议等12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参照审批办证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运行模式,为群众集中提供咨询、援助、调解、仲裁、诉讼、执行全流程“一站式”服务,逐步形成了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的“普陀模式”。

中心还通过大数据应用,用“最强大脑”探索社会治理的普陀模式,打造“智慧治理”系统。整合投诉举报、网格平安、12345公共服务等10个系统平台功能,将群众诉求统一归集到综合信息指挥系统,专业人员分析研判后,通过系统内部派单至相应服务窗口、职能部门、调委会调处,实现案件“一网归集、一网分流、一网办理、一网反馈、实时跟踪、事后可查”。

从去年开始,中心探索开展“嵌入式党建”,把中心的34个党员分组,实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嵌入式”融合,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径,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下一步,中心还将建立党员轮值制,由党员轮流在大厅提供引导服务,接受群众的咨询。数据显示,自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解决群众各类诉求超10万件,重大疑难案件调处成功率、协议履行率均为100%。

“党建+海陆网格”织就基层平安幸福网

近期,东港街道文康社区第四网格专职党员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小区附近有一处违法搭建,便立即向网格党小组长兼网格长汇报这一情况。在“逢五进格”的周会商上,街道联社驻村团队专题商讨后,实地走访查看,督促对方拆除,顺利化解了此事。

身穿蓝色马甲,胸前挂着工作证,手上拎着工作包,随时拿出记录本和平安通手机,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群众有问题,网格员上门处理;一个投诉电话,网格员火速赶到现场。

这些网格员,搜集基础信息、化解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是居民全天候的“贴心人”。他们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反映民声,将一个个网格交织成一张平安网、幸福网。

目前,普陀以东港街道为试点,将网格深化工作在全区全面推开。因地制宜重新划分陆上网格194个、海上编组网格208个,并按照“全科多能、多员合一、一员多用”的要求,坚持“整合转岗为主、聘用人员为辅”的原则,通过村社推荐、镇街选配、社会招聘等多种途径,组建了一支220人的专职网格员队伍,为百姓送去组团式服务。“我们对专职网格员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落实‘3456’工作机制。”普陀区委组织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3456”工作机制,即要求每名专职网格员每天巡访里程不得低于3公里,每天走访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每周上报民情信息不得少于5条,全区专职网格员整体在线率不得低于60%。

在这批专职网格员队伍中,党员约占60%。普陀还不断推动村社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骨干去担任网格长兼网格党小组长,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每个治理网格,使党组织和党员成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强大力量。

同时,普陀区还依托各个文化礼堂、居民院落等场所,在全区开展“普陀网格点”建设,将其打造成社情民意的“碰头点”、全科网格的“活动点”、纠纷隐患的“会商点”、团队走访的“歇脚点”,推动网格服务向末端延伸,实现群众有诉求可帮助、有情况可反映、有矛盾可化解。

此外,普陀还实施党员分类结对联户,采取“1+1+X”结对模式形成党员联户名单,即每名党员联系1名特殊群众、1名骨干群众、5~8名辖区普通群众。充分利用退休老党员的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鼓励退休老党员发挥“老娘舅”作用,到居住地的村(居)委会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基础信息采集员、法律政策宣讲员等,提高矛盾调解、政策宣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党建+三级联动”打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前不久,因农业用地纠纷而闹矛盾的两位村民,在东港街道南岙村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站调解员的见证下,在调解书上签了名,双方握手言和,短短3天时间,矛盾得以化解。

如南岙村这样村社一级的矛调站,在普陀比比皆是。近年来,普陀按照“一体化联动、全方位延伸”要求,围绕区级中心规范提升、镇级中心强化执行、村级中心集成服务三个方面,对区、镇街、村社三级矛调中心(站)进行科学定位、全面优化。

目前已建成窗口式接待、一站式服务的镇级中心10个。一类镇街确保有人员30人以上,二类镇街有10多人,并集信息处置、网络督查、视频监控于一体。普陀还整合村级全面力量,实行人员全整合、职能全融合、要素全汇聚、解纷全链条,打造了窗口式接待、一站式服务的村级中心85个,其中示范型20个、普通型44个、经济型21个。

10个镇级中心,85个村级中心全部规范建成,基本覆盖全区,真正做到矛盾纠纷就近受理、就近化解,成功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纠纷化解地”。

规范化“三级矛调中心”建设,是普陀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打造县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抓手,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建设的一大缩影。

数据显示,去年,普陀区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897件,其中区级中心调处一般矛盾纠纷1702起,重大矛盾纠纷254起;镇级中心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635起,解决各类事件8350起;村级中心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560起,服务群众31470余人次。普陀区51.3%在村级化解,29.6%在镇级化解,19.1%在区级化解;95%跑一地解决,92%跑一次解决。

下一步,普陀区将进一步完善区级矛调中心与镇街、村社双向化解机制,本岛矛盾根据区级中心指令,半小时内派人化解,外岛矛盾通过ODR等半小时化解,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次”“就近最多跑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