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司为你解读——疫情下,散布网络谣言有什么后果

发表时间: 2020-02-12     来源: 冯晓萍     浏览量:13895 次
一则神药“瑞德西韦”能治愈270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谣言在网络上蔓延,迫使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不得不发布辟谣申明。疫情当前,部分别有用心的网民为博眼球不惜突破底线,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及其它有害信息;或道听途说,发布及转发不实的信息,以谣传谣,误导公众。以此不断制造恐慌情绪,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就像 " 病毒 " 一样严重侵袭着人们的思想灵魂。本文详细为大家介绍网上发布不实信息的定性及相应处罚。

1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谣言防不胜防;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众心理加速传播。网络谣言有很多种,有些容易识别,有些就很难识别,简单的分析一下,谣言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1、凭空杜撰型的谣言;
2、夸大其词性的谣言;
3、断章取义性的谣言;
4、拼凑剪接性的谣言;
5、半真半假性的谣言;
6、假戏真做性的谣言;
7、刻意 暗示性的谣言;
8、辟谣求证性的谣言;
9、逻辑诡辩性的谣言;
10、记忆偏差性的谣言。

2编造散布网络谣言如何处罚?

任何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人,都应当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打击网络谣言,对谣言制造者追责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

二是行政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三是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网络谣言有相关规定,条文如下:

(一)利用疫情危害国家安全,最高判刑15年

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三条

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

(二)利用疫情扰乱公共秩序,最高判刑15年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三)利用疫情寻衅滋事,最高判刑10年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四)利用疫情诽谤他人,最高判刑3年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对于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的需坚决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广大网民一定要及时关注权威部门的官方通报,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众志成城,争取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